心肌梗塞的“生死时速”:关键时刻如何按下暂停键?
黄荣欣 广西钦州市小董镇中心卫生院
心肌梗塞,医学上称为心肌梗死,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急性心血管系统疾病,主要由于供应心脏血液流动的主要血管闭塞,血流中断,从而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,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范畴。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而较持久的胸口痛、发热以及频繁的恶心、呕吐等,甚至可能发生严重心律失常、休克、心力衰竭等,严重危及其生命安全。
一、心肌梗塞的症状预警
(一)胸部不适
胸部不适是心肌梗塞最常见前兆之一。很多心梗患者发作前胸部会有压迫感、闷胀或钝痛,可能持续数分钟或反复出现。
(二)上半身疼痛或不适
心梗的疼痛有时会扩散到肩膀、手臂、背部、颈部或下巴(尤其是左侧)。这种扩散的疼痛可能是钝痛或酸痛,容易被患者误以为是其他问题(如肌肉劳损)或消化不良,而非急性剧痛。
(三)呼吸急促
在心梗前,有些人没有明显活动就会呼吸困难,甚至要用力呼吸。此症状常伴有胸部不适,休息时可能加重,平躺睡觉时更明显。
(四)消化道不适
表现为上腹痛、恶心、胃灼热或呕吐,易与胃肠疾病混淆而延误就医。这些症状与心脏灌注不足有关,特别是冠状动脉病变致微循环障碍时。
(五)突发极度疲劳或虚弱感
很多患者心梗发作前会莫名感觉全身疲惫,轻微活动就精疲力尽,这种疲劳感可能持续数天。女性在这方面更明显,研究显示她们在心梗前几周更易有异常疲劳。
(六)冷汗、头晕和心慌
在心梗即将发作时,常出现冷汗、头晕和心慌等自主神经症状。冷汗往往与情绪不安或“濒死感”相伴,患者会极度不适甚至恐慌。身体发出这些信号时不要忽视,尤其有心脏病风险因素时,及时就医很关键。
二、心肌梗塞治疗的“生死时速”
急性心肌梗死要早发现、早住院,住院前的就地处理也需加强。其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血液灌注(到院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或90分钟内开始介入治疗),这有助于挽救濒死心肌、防止梗死范围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、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,还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、泵衰竭和各类并发症以避免猝死,让患者平安度过急性期且康复后尽可能保留更多有功能的心肌。
抗血小板治疗多以口服为主。首选阿司匹林,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禁忌者,可选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,与氯吡格雷联用。
抗凝治疗:通过静脉注射、皮下注射或口服普通肝素、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,保证血液流通。
溶栓治疗:医生将尿激酶、链激酶等溶栓药物注射在血栓堵塞的动脉中,达到溶解血栓、疏通血管的目的。动脉注射即冠状动脉内给药,只用于介入性诊治过程中并发的冠状动脉内血栓栓塞。
三、手术治疗
手术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(PCI)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(CABG)。
(一)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(PCI)
1.直接PCI(未经溶栓治疗直接进行PCI术):症状发作12小时以内并且有持续新发的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;12-48小时内若患者仍有心肌缺血证据(仍然有胸痛和心电图变化),亦可尽早接受介入治疗。
2.补救性PCI:溶栓治疗后仍有明显胸痛,抬高的ST段无明显降低者,应尽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,如显示相关动脉未再通,宜立即施行补救性PCI。
3.溶栓治疗再通者的PCI:溶栓成功后有指征实施急诊血管造影,必要时进行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治疗,可缓解重度残余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,防止再梗死的发生;溶栓成功后稳定的患者,实施血管造影的最佳时机是2-24小时。
(二)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(CABG)
下列患者可考虑进行急诊CABG:实行了溶栓治疗或PCI后仍有持续或反复胸痛者;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高危冠状动脉病变(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)者等。
心肌梗塞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疾病,在关键时刻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如同按下“暂停键”,可以为患者的生命争取更多的机会。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周围的人,都应该了解心肌梗塞的相关知识,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。